久坐對人體的損傷是從頭到腳的,主要傷害集中在:腿部、腰椎、脊椎、肩頸。
而合適的人體工程椅可以從實質上改善員工健康,幫助企業營造注重員工福祉的辦公環境。對于企業來說,提供一把適合員工不同姿態的人體工程學椅,是一種有形的福祉。而看似簡單的人體工程學椅卻包含了人類學、機械學、材料學等極為龐大復雜的學科門類,其難度不言而喻…拋開椅子所用的材料,關于一把人體工程學椅的基礎知識,您了解多少?
本期簡報總結了一些關于人體工程學椅的基礎知識,與大家分享。
1. 可調節性——目的是適應不同的人體身高
座椅高度、座深、腰撐、靠背、扶手要具備可調節性。
2. 頭枕——動態的頭枕更符合人體需求
正坐時不會妨礙使用者、傾仰時頭枕向前支撐頭部。
3. 椅背——符合人體脊椎的自然彎曲、有明顯的腰部支撐、高度至少應延伸到肩胛骨
椅背是人體工程學椅的最重要部分,需要符合人體脊椎的自然彎曲,腰部支撐應明顯可見,但向后傾斜時不應對脊柱施加任何壓力。且只有將腰部支撐調節至正確的高度,才能獲得良好的背部支撐。數據發現,當靠背支撐點在距離臀部上方18cm左右時,骨盆承受壓力最小。
延伸到肩胛骨的椅背可幫助長時間處于坐姿工作的員工緩解肩頸不適。
4. 同步傾仰,實現動態坐姿。
同步傾仰功能為臀部、膝蓋、踝骨、肩胛骨提供很好的支撐,以踝骨為支點,靠背向后傾斜,同時座面也稍微傾斜,雙腳始終可以接觸地面,使得在任何情況下都能保持脊椎和骨盆之間健康舒適的關系,同時減少腿壓,緩解腰椎、脊椎壓力,遵循人體的自然運動。
人坐在椅子上向后傾仰時的活動方式為:以踝骨為固定點的膝骨、股骨和肩胛骨的聯動方式。
5. 靠背大角度傾仰,可鎖定
僅能傾斜幾度的靠背幾乎不會給脊柱帶來任何緩解,靠背應該能夠向后傾斜至少30°,而通過大數據分析得出,座椅的足夠舒適角度為135°。
6. 無“襯衫被拉扯”現象
向后傾斜時,靠背必須隨著使用者的背部精確地移動。否則,在運動過程中腰部支撐的高度也發生明顯變化,這會導致不舒服的壓力和“襯衫被拉扯”現象。
7. 重量調整
靠背的背壓必須可以根據用戶的體重進行調整,使不同用戶都能找到合適的壓力,毫不費力地向后傾斜。
8. 座椅高度——要保證雙腳接觸地面,避免腿部受壓導致血液不暢。
如果座面過高,兩腿懸空碰不到地面,會使大腿血管受到壓迫,影響血液的循環流動;如果座面過低,膝關節會向上拱起,體壓會集中在人體上半身。而合理的座面高度,依照人體工程學原理應為:座高=小腿+足高+鞋厚—適當空間,大致區間在38 cm-48 cm。
9.座面——具有貼合人體的弧度,有彈性,可均勻分配壓力。
人體組織的解剖特性表明,坐骨結節處是人體最耐受壓力度部位,適合于承重,而大腿下靠近表面處有下肢動脈分布,故不宜承受重壓。
10.座深
座面深淺關系到人體背部是否可以貼靠到座椅靠背上,若座面過深,背部支撐點會懸空,人體疲勞感會加快;若座面過淺,大腿前側會懸空,把重量全部積壓在小腿上,導致小腿麻木等。根據人體工程學研究,座深=坐深-6 cm(間隙)。
11.扶手——高度合適且與椅背連在一起
扶手與椅背連接,后仰時扶手才能和人體背部保持同一角度。合適的扶手滿足兩個功能,緩解上肢與肩部緊張和支持人體的不同姿態。
12.腳輪——要與地板匹配
硬質腳輪適用于有地毯或有其他柔軟覆蓋物的地面;木材和石材地板適合選用軟一點的腳輪。
此外,還有兩點要注意:
◆ 氣壓棒需正規且通過安全認證。
◆ 面料材質需耐磨透氣,就從透氣性上來說:網格布>網格布+海綿>真皮>pu皮。